内容详情
陈琼林:舍身护密的新四军女战士
在如西县的抗战历史中,有一位毅然投身革命的女英雄,她就是陈琼林,一位为保护党的机密文件而英勇献身的新四军战士。
陈琼林,1923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市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早逝,她与姐姐随母亲依靠叔父生活。1929年,陈琼林进入“广州旅汕小学”读书,后又就读于“汕头女子中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叔父带全家先后迁至香港和上海。在上海,陈琼林目睹了日寇的暴行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革命思潮在她心中悄然萌芽。
1939年春,17岁的陈琼林精心刺绣了一幅《暮鸦斜带夕阳归》悄悄留给母亲,以此告别过去的生活。同年秋天,她与同学偷偷离开上海,前往江南茅山地区参加了新四军,在一师一旅服务团工作。尽管出身优渥,但陈琼林不怕战斗和行军的艰苦,与男同志一样,每夜背着背包行军,风雨无阻。她善于团结同志,能歌善舞,深受大家喜爱。1940年,陈琼林被党组织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1年2月,陈琼林随新四军来到如西县,负责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和扩军工作。由于文化水平较高,她被分配到县委担任秘书。
1941年9月3日,新四军驻在如西县卢港区董家庄,村庄北面有一条东西向的河道,10余米宽,水深没顶。南北两侧有小河沟围着村庄,中间一条大路把董家庄一分为二,县政府住路南,县委住路北,保安队与独立团警卫武装分驻在村庄东西两边。
当天,县委委员分头出发到各区开展工作,只有县委书记罗白桦(陈琼林未婚夫)、陈琼林、会计赵俊及油印员、炊事员等几个人在村庄,他们分住在两户农民家里。晚饭后,县政府民政科长廖树忠和大家坐在门口谈工作。突然,东西岗哨上响起了报警的枪声,随后就是一阵手榴弹爆炸声。驻石庄的伪军分东、南、西三路包围了董家庄。罗白桦命令警卫员到西边哨位去了解敌情,赵俊带领县委机关人员转移。负责保卫村庄的战士和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掩护大家突围。大家纷纷向屋后竹林冲去,准备游泳过河。为了保护县委文件,陈琼林把文件用被单包好,紧紧捆在身上,随后跳入河中。然而,由于河水太深,身上文件浸湿后增加了重量,陈琼林一下子被河水淹没,不幸牺牲。激战过后,同志们和村民在河里打捞时,最先发现的就是陈琼林的遗体,她的身上依然背着那份重要的文件。
陈琼林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她的英勇事迹也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市委党史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