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丁堰镇赵明村:

“三色课堂”勾勒多彩文明画卷

为促进乡村振兴,近年来,丁堰镇赵明村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统筹协调功能,整合辖区17家家庭农场资源,创新构建“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实践带。其中,占地约700平方米的赵明村文化小游园文明实践点,空间上采用“线性串联+节点辐射”布局理念,建成以“港港经”茶馆、红色驿站、网络文明口袋公园和休闲健身区为主体的复合型文明实践点;功能上以“文明实践+”为创新引擎,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度融入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网络文明生态建设及文化惠民工程,系统搭建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平台。

赓续赤:

让红色教育“活”起来

近期,在赵明村文化小游园文明实践点内红色驿站里开展的一场志愿宣讲活动中,志愿者老兵于加新以《战火青春》为题,通过珍藏的军功章、泛黄的老照片等实物展品,鲜活还原了与战友们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的战斗场景。这种“文物+故事+情感”的叙事方式,让革命历史从书本走向现实,打造出永不落幕的红色课堂。

据悉,实践点内红色驿站以赵明烈士纪念碑为核心载体,构建起沉浸式“文明实践+红色教育”体系;组建“红色故事会”志愿宣讲队,开展主题活动10余场,覆盖群众500余人次。此外,为增强教育实效,志愿宣讲队将家风传承与红色教育有机融合,通过“革命家书诵读会”“家风传承手账制作”等特色活动,引导青少年在追溯先辈足迹中感悟家国情怀。这个集教育、体验、互动于一体的红色文化空间,正通过场景化再现、故事化表达、年轻化传播的文明实践模式,让红色教育真正可感可知、入脑入心。

守护蓝:

让网络文明“近”起来

赵明村文化小游园文明实践点内每个板块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实践点内的网络文明口袋公园践行“文明实践+清朗网络”融合发展理念,设置网络文明知识宣传栏、清朗网络承诺签名板等沉浸式宣教点位,将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可视化体验场景,打造出线上线下融合的网络文明实践样板。在这里,村民们不仅能了解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还能通过互动体验,深刻感受到维护网络文明的责任与使命。

聚焦多元群体需求,结合“网络中国节”“七彩的夏日”等主题,以互动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网络普法小课堂、为镇域企业定制反诈培训讲座、向社区家庭推广婚育新风知识,形成分众化的文明实践服务体系;延伸服务半径,创新“云上文明实践”模式,组织志愿者开展直播助农10余场,线上销售桃子、鹌鹑蛋、梨等农作物产品,带动群众增收40余万元;将网络文明与积分制相结合,村民通过自媒体账号发布正面宣传、参与直播助农等活动均可累积积分兑换奖励,推动形成“要我文明上网”向“我要守护清朗”的自觉转变……网络文明口袋公园不仅拉近了网络文明与村民的距离,更让网络文明成为赵明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活力黄:

让文化活动“兴”起来

除了过硬的基础设施,赵明村文化小游园文明实践点还通过构建需求导向与活动牵引融合模式,设置了理论宣讲、非遗传承、普法课堂、直播助农等服务项目,实现文明实践从“单向输送”向“精准滴灌”的转型升级。

此外,赵明村文化小游园文明实践点还建立了“文明实践+文化惠民”活动体系,以传统节日、节气文化等为切入点,推出四季主题文化盛宴:春季“绿色护苗”推出植物拓染、我眼中的春天等自然教育活动,培育青少年环保意识;“你好,邻居”夏日夜实践期间推出非遗漆扇制作活动,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金秋“我们的节日”融合中秋诗词会、重阳孝亲课堂等民俗活动,赓续文化根脉;“缤纷的冬日”打造普法情景剧、文明礼仪我来学等实践课堂,推动文明实践走深走实。全年累计开展特色活动20余场次,服务覆盖600余人次。

以“三色课堂”为发展路径逐步推动阵地功能从单一活动平台向综合服务场所转变、服务模式从粗放供给向精准滴灌转变、参与主体从行政主导向社会协同转变,赵明村文化小游园文明实践点形成了“红色铸魂、蓝色筑基、黄色润心”的文明实践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丁堰镇赵明村小游园文明实践点的“三色课堂”,通过打造特色阵地,充分发挥了实践点的综合功能,做亮了“文明实践+”融合效应,推动乡村在文化、经济、社会风尚等多方面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通 讯 员张亚琴 郑雨薇

融媒体记者许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