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党校:照亮人生的精神灯塔(上)
□张健
在江苏如皋的乡间小路上,一位青年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党校与乡政府之间,车轮碾过的不仅是二十四公里的沙石路,更是一段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大地上,数百万青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寻找人生坐标,有人选择南下闯荡,有人留守故土耕耘。而这位青年用二十余年的党校求学经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了一曲知识报国的时代乐章。这个真实的故事,折射出党校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特殊价值,更昭示着终身学习对个人成长的决定性意义。1982年高考失利的阴云笼罩着这位乡村青年,命运似乎为这个农家子弟关上了理想之门。当时乡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信用社的算盘声清脆悦耳,但青年最终选择了最不被看好的合同教师岗位。这个选择看似偶然,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必然——祖辈三代的教育传承,早已在他心中埋下知识的火种。当同龄人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追逐物质利益时,他选择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人生,这种选择本身就是对知识价值的无声坚守。
在乡政府担任文书期间,他目睹了八三年高考带来的机遇变迁。当得知昔日同窗纷纷跨入大学校门时,他深夜伏案的身影在办公室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倔强。那些浸润着泪水的信笺,那些反复摩挲的教材,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知识的大门永远不会对真诚的求知者关闭。
选择党校教育看似是退而求其次的权宜之计,实则开辟了全新的成长路径。1987年如皋县委党校经济管理中专(脱产学习两年)的录取通知书,不仅是一纸入学凭证,更是组织对基层干部的系统培养。当时的党校教育体系已形成“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统一”的办学特色,这种特色在后来的岁月中愈发显现出与时俱进的生机。
在如皋县委党校的两年脱产学习,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上的思辨火花,经济学原理与现实案例的碰撞交融,公文写作课上的谋篇布局,这些看似平常的教学环节,实则是思维方式的革命性重塑。当同学们惊叹于他考试始终名列前茅时,却不知他因对这个学习机会的渴望而付出的努力。他的治学态度正是党校"实事求是"校训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