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守好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本报评论员
一季度,农业农村部开展了今年第一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抽检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4个大类7526个样品,涉及102个品种和131项参数,合格率为98.3%。
去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首次达到98%,今年一季度的抽检合格率较去年总体合格率又提高了0.3个百分点。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证。从田间到餐桌,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消费者信心不断增强,农业高质量发展底色更足。
监管体系日益完善,安全防线更加牢固。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实施,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此后,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等,推动监管向精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找准了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21项具体措施,进一步理清了各部门的食品安全责任,填补了全链条监管中的空白和缝隙,食品安全监管效率将进一步增强。
绿色农业加速发展,优质农产品供给增加。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推广生态种植、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等可持续农业技术。到去年年底,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总数达8万个,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进一步促进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区块链溯源、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让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可追溯成为现实。消费者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了解产品的产地、检测报告等信息,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社会共治格局形成,消费者信心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近年来,媒体、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等积极发挥监督作用,推动企业诚信经营。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的都市田园创新示范区、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的再生稻无人智慧农场等创新实践,让老百姓对我国的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发展更有信心。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宣传的深入,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学会查看食品标签、关注检测报告,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农产品。这种理性消费趋势,反过来促使生产者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这种良性循环又进一步保证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